返回

带着铁路到大明_第417章 侍卫郑和,日国景况【求追订】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17章 侍卫郑和,日国景况【求追订】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顶点小说网] http://m.dingdian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朱雄英看着郑和的背影,免不了又想起从刘宽那里所得知的原历史上郑和事迹。



正如刘宽所说,郑和本姓马,家中本是元梁王麾下的小军官,他父亲在抵抗明军战死后,他亦为明军俘获。



如果按历史轨迹,当年刚十岁的郑和本是要经历过类似“思想教育”、“服从性训练、测试”等流程,然后被阉入宫的。



但老朱专门吩咐留意他这个人,他的经历自然与历史上不同——虽然也经历了思想教育、忠诚与服从性的训练及筛选,却并未成为小宦官,而是成了预备侍卫。



三年前,他训练有成,转为正式侍卫,便被得知此事的朱雄英讨要过来做贴身侍卫。



三年的相处,让朱雄英意识到,郑和确实天赋颇高,是个可造之材。培养好了,也许将来能得到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或能臣。



大约过了一刻钟,郑和带着四个人过来了。



那船主是有些见识的,瞧见朱雄英带着这么多侍卫,周围还有精锐官军在,立马意识到眼前少年身份尊贵。



“草民顾顺,见过公子。”



水手后知后觉,跟着行礼问候。至于日国少女和青壮,则更慢一步的慌乱行礼。



朱雄英露出平和的微笑,道:“不必多礼——阁下有几条船,做这移民买卖多久了?”



船主道,“草民是三年前才进入这一行的,目前只有两条海船。”



“那你此番签下了多少日国女子、青壮的身契?价格又如何?”



船主虽好奇朱雄英为何询问这些,却不敢不答。



他道:“如今日国的移民买卖是一年比一年难做了,这次我只签到了三百名女子的身契,其中还有些是嫁过人、生过娃的。”



“至于青壮,更是只欠下了两百来人。人难签,价格反倒是一年年贵了——此次未嫁的少女要十贯,嫁过人、生过娃的也要五贯以上。”



“青壮倒是便宜,三五贯即可,可运到海外我们也赚不到多少钱,兴许还要这些人将来在海外赚了钱才能偿还。”



朱雄英听得微微皱眉,又问:“那你可知这移民买卖为何一年比一年难做了?”



船主叹道,“原因很简单,日国如今人口比当年少太多了,愿意移民又符合移民条件的就更少,这移民生意自然一年比一年难做。”



听完,朱雄英陷入思索之中。



自他接受“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事务”的差事以来,便知道如今这两件事不如几年前好办了。



从这点来讲,朱柏督办的那几个月倒也未必是不愿做,也可能真的是无计可施。



因为过去这几年,日国因为连年饥荒、战争,本就死了不少人,而少女、青壮又一批批地被“移民”到外面去,这就让日国的男女青壮更少了。



年轻男女的锐减,让日国新生人口锐减得厉害——死去和出国的多,出生的却很少,日国人口自是断崖式下跌。



根据光明卫的情报推断,日国在受“改稻为桑”、“移民”之事影响前,约有一千余万人口。



而根据光明卫去年得到的相关情报推断,如今日国人口可能只有六百多万,锐减了一小半!



人口减少这么多,尤其是青壮年少,就算大明还在推动“改稻为桑”,百姓也会有很多田地拿去种粮食。即便在大明海商、日国藩主的影响下,农民们种的粮食仍不够吃,可饥荒烈度也开始减小了。



如果不是在家乡没有活路,日国人也不愿意到前途莫测的海外去。



毕竟过去的几年,出海那些少女、青壮就没有回来的,顶多是托人寄封信或者带一些东西回来,证明他们还活着。



至于那少数寄回的信中,说她们在海外过得很好,如今的日国人其实是没多少相信的。



一则,那些人把海外的生活说得太好了,尤其是那些女子。二则,如果他们真的在海外过得很好,怎么不回家乡?



所以,如今日国愿意到海外的人越来越少。



朱雄英之前虽从各种文档、情报中了解到这些事,可亲耳听一位做“移民”买卖的海商讲述了具体情况,他才知道,如今“移民”之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。



第417章 侍卫郑和,日国景况【求追订】[2/2页]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