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汉官_第7章:万事皆有缘由【4K】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7章:万事皆有缘由【4K】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顶点小说网] http://m.dingdian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说来汉朝与后世不同,自吕后开始其实就是双重君主制。



天子是君,皇后、太后在法理上其实亦是君。



但即便太后是君,但是在郑玄看来也不能压过父子纲常。



他认为父权就算不重于君权,也应该是等同的。



父子之恩,君臣之义,在郑玄看来并无高下之分。



即便窦太后为君亦当如此。



大朝会时父拜女没关系,私下里则该女拜父。



然而郑玄此言一出,卢植顿时不乐意了。



即便两人是同门师兄弟,可是他还是忍不住怼了回去。



凉亭之中,只见卢植眉头紧皱的一脸严肃道:



“父子之道,天性也!”



“君臣者,人爵之至敬也。”



“先王之制,不以人爵之贵,加于天伦之尊。”



“经曰'虽天子,必有尊也'。言有父也。是以虞舜、汉祖虽身为帝而父为匹夫,然其敬事之礼却不异于畎亩之中,此先圣之遗范也。”



说到这里,只见卢植言辞犀利道:



“尔既在《三礼注》中言'子事父,无贵贱'。又云'子不爵父,嫌卑之也'。加其爵位,犹所不敢,况乃南面而受拜乎?”



卢植的逻辑很简单,在他看来天子都需要敬父,更何况皇后呢?



汉高祖当年已是天子,然而面见父亲时尚且跪拜见礼,窦太后难道比汉高祖还尊贵?



所以在卢植看来,郑玄的折中亦是一种无礼。



父就是父,子就是子,无论公私场合都不应该父拜子!



最妙的是卢植还是用郑玄自己的《三礼注》来反驳他。



故此当卢植话音一落,郑玄顿时哑然。



片刻之后,郑玄方才无奈一笑道:“入吾室操吾矛,以伐我乎?”



卢植闻言立刻回道:“以彼之道,还治彼身也!”



此言一出,刚才还剑拔弩张的两人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。



见此情形,在角落里听的正爽的魏哲顿时一脸懵逼。



戏志才见状当即笑着在一旁解释小声道:“当年大儒何休写了《公羊墨守》《左氏膏肓》《谷梁废疾》三篇雄文,康成公不认可,便写了《发墨守》《针膏肓》《起废疾》三篇文章批判,并且用得全是何休自己的论点来反驳他的结论!”



“是故当年何休读完之后便当场感慨:康成入吾室,操吾戈以伐我乎?”



听到这里,魏哲这才哑然失笑。



还真是,难怪郑玄会如此感慨,难怪卢植会如此回答!



这些个文人典故若不是有人指点,魏哲还真不知他们在搞什么鬼。



而当魏哲在庭院中与戏志才闲聊时,院子外面则早就炸开了锅。



外面的学子可没有魏哲的优势,可以直接呆在院子里吃瓜。



不敢进来的他们只能小心翼翼的趴着墙头,侧耳倾听两者的辩经,不时还会有人讲两人的言语记录下来往后传阅。



是故卢植与郑玄虽然说的飞快,但外面的士子此刻才刚刚看完开头呢。



不过对于二者谈论的话题,外间的士子倒是一点没有惊讶。



别说是窦太后了,当下若皇帝做得不对都常常被士人讽议无礼。



像郑玄于卢植今天这个尺度还真算不上什么。



然而两人的话题却引起了外界学子、士人的引论。



要知道在本朝“君权”与“父权”一直都是士人争论的话题。



君父之辩与华夷之辩、义利之辩一样,早就有过无数次讨论。



并且古文经学内部,对“君权”与“父权”谁重也一直没有统一看法。



从王莽时期一直吵到了现在,并且愈演愈烈。



典型的例子是许慎《五经异义》和《白虎通》对于伍子胥复仇正当性的辩驳。许慎认为伍子胥不可复仇,而《白虎通》认为子报父仇是天经地义。



可见在纯粹的经义层面,为君还是为父,一直个争议点。



眼下被卢植与郑玄又重新挑起了这个话题,外间的人群自然忍不住各抒己见起来,甚至就连贩夫走卒都能说上两句自己的看法。



尤其眼下郑玄貌似落入下风,那就更让认为“君臣之义”更重要的那些人振奋了。



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题,就像民国时期从上而下都喜欢讨论各种“主义”一样,对于当下汉人来说君父之辩也很重要。



然而魏哲回到太守府后,越想却越觉得这次辩经不简单。



要知道东汉可是以“仁孝”立国。



在这个问题产生动摇,无疑是对东汉的根本有了动摇。



所谓“仁孝先后”之争,说到底其实就是君权和父权之争。



说得再赤裸裸一点,那就是皇权和臣权的博弈。



后世曹丕尚为魏国太子时,便在一次宴会中对在场的百数十人问道:“君父各有重疾,有药一丸,可救一人,当救君耶?父耶?”



据闻当时众说纷纭,或父或君。



这其实便是为君者对臣下的一种试探,试探人心。



不过曹魏时期,君权与父权尚且还能说是在两可之间。



但等到了晋朝,那就只剩下以“孝”治天下了!



不是司马家不好意思提忠君,而是他家的君权本来就是妥协而来。



如此在天下士族面前自然便没有什么“仁孝先后”之争了。



父子之恩重于君臣之义也,这才是晋朝士子的政治正确!



晋朝“以孝立国”,其实便意味着“父”重于“君”了。



想到这里,魏哲心中终于豁然开朗。



虽然他心中对司马晋一直十分鄙夷,但对于他们失败的原因却很难做出一个全面的总结。



这让想要避免重蹈覆辙的魏哲心中一直提心吊胆的。



不过现在他总算是弄清楚了关键所在:



那就是有晋一朝,司马家的皇权都是残缺的。



与其说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,不如说是皇帝与世家共天下。



当司马昭选择了这一条路之后,就注定了晋朝的下场!



毕竟司马家的皇权根基就不牢固,甚至从诞生之初就和门阀士族绑定到了一起。



在这种情况下,无论什么晋朝当权者做什么改革都不会有结果!



和门阀士族妥协,便是司马晋最大的问题所在!



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宋和司马晋其实没区别。



首先赵氏与司马家上位的手段都差不多——篡位。



其次,两个朝代中期也都差不多。



司马晋有东西两晋,赵宋分南北二宋。



甚至两家王朝的结局都十分相似:



司马晋引发了五胡乱华,赵宋则害得神州陆沉!



这就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下场!



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!



念及此处,魏哲的眼神那叫一个复杂。



“在汉末搞共和?这到底是哪个天才想出的主意呀!”



第7章:万事皆有缘由【4K】[2/2页]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