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汉官_第13章:沛公今何在?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3章:沛公今何在?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顶点小说网] http://m.dingdianxs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《诗经》有言:



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



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



今夜虽无丝竹管弦之乐,但魏哲之心却同古人。



而对于张昭这样的“嘉宾”,他自然不会让明珠蒙尘。



于是魏哲当场便邀请张昭加入幕府,拜其为议曹从事。



对此张昭欣然应之,全无当初面对陶谦征辟时的抗拒。



魏哲高兴之余便索性让张昭负责起草《剿贼令》,策动下邳国抗曹。



如果说刚才的亭间问策是第一道面试的话,那么这次实践就是第二道考验。



张昭明白此中深意,但还是泰然自若的接下了这份差事。



并且针对如何治理徐州乃至于中原之地,提出了很多确实可行的见解。



这让魏哲顿生相见恨晚之意,当即秉烛夜谈。



随着夜色渐深,魏哲终于意犹未尽的放过了张昭,让糜竺领他至厢房住下。



深夜,朦胧的月光隐隐透着丝丝寒意。



回廊之下,糜竺沉默片刻之后终于眼神复杂开口道:



“足下屡次拒绝州郡征辟,今夜却主动上门自荐,何以前倨后恭乎?”



按理说糜竺和张昭乃是乡党,天然就具有共同的政治立场,在邺城幕府人才济济的当下,他们徐州士人更应该团结对外才对。



但……糜竺就是忍不住。



当初他这个徐州别驾之职就是张昭不要,陶谦才转而征辟糜竺。



从这个角度来说,糜竺应该感谢张昭才对。



可人性就是这么复杂。



糜竺固然欣喜于能跻身别驾之位,但心底对张昭却一直耿耿于怀。



嫉妒也好,不服也罢,终究很难以平常心对他。



然而面对这看似嘲讽的话语,张昭却依旧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。



只见他毫不在意的轻轻一笑道:



“彼一时,此一时。陶恭祖不过一守户之犬尔,焉能与骠骑将军相比?”



“而今天下英雄虽多,然唯有魏公可致太平。某虽不才,愿附骥尾!”



闻听此言,糜竺当即默然,心中只感觉五味杂陈。



……



翌日,彭城南郊。



天边刚刚泛起一抹鱼肚白,残月尚未完全隐退,凛冽的寒气笼罩着旷野,枯草上凝结着霜花,让人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倒春寒。



然而相比于死寂的荒野,魏军大营中却忙得热火朝天。



连绵的营帐如灰色的蘑菇般散落,随着刁斗的敲击声骤然停止,便听见将校低沉而急促的呼喝“拔营!”“整队!”转眼间声音便在冰冷的空气中迅速传递。



不过一盏茶的功夫,万余步骑便从一间间营帐中鱼贯而出,动作迅速却有序。只见他们熟稔且沉默地卷起铺盖、毡毯,拆除帐篷支架。辎重营则开始检查车辆、捆绑物资,木轮与绳索摩擦发出吱呀声。



大营下风口,伙头军则忙着泼灭灶火,也不知道是不是受铁锅里残留的粟米粥香味影响,隔壁马厩处传来战马不安分的嘶鸣和喷鼻声,蹄子刨着冻硬的土地,砸出一阵闷响。



只是莫道君行早,更有早行人。



正当魏军上下整装待发的时候,却见数队轻骑背负角弓、腰挎短刀,如离弦之箭般从大营中射出,很快便消失在朦胧的雾气之中。



他们便是前哨斥候,负责侦察前方数十里内的敌情、水源和道路状况。



斥候就是这样,永远要比大军的动作快上一步。



即便眼下彭城国已经归属魏哲治下,但他却依旧不敢放松警惕。



无论身在何处,斥候必须前出三十里,这一招魏哲是和皇甫嵩学的。



当初黄巾之乱时,汉军就在这方面吃过大亏。本以为收复失地后周围就安全了,却没有想到那只是波才推出的替死鬼,他竟率精锐隐藏在暗处。



结果朱儁一着不慎,就这样被波才击败,令颍川黄巾气势大涨。



若不是皇甫嵩及时挽回局势,颍川黄巾恐怕都要攻打司隶了。



可以说黄巾之乱的那十个月的经历,是一场让魏哲终身受益的实践课!



无论是胜利还是战败,求知心切的他总能从中学到点什么。



皇甫嵩也好,朱儁也罢,甚至连张角领导的黄巾军都是他的学习对象。



毕竟有些时候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经验更加珍贵!



也正是因为这一点,这支魏军士卒虽未着甲,但却时刻持兵。



而这便是魏哲麾下轻装行军的极限了。



再如何追求行军速度,他也不会将刀剑器械集中用辎重车辆运送。



“咚…咚…咚…”



随着一阵沉闷而有节奏的鼓声响起,大军终于开拔。



高耸的中军帅纛之下,只见旗帜如林,猎猎作响,各营、各队的认旗、号旗,色彩各异,在晨风中翻卷,形成一片移动的“旗林”,缓缓朝着沛国赶去。



……



第13章:沛公今何在?[1/2页]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